佳片 |《通天塔》:最暗的黑夜,最亮的光芒
\n \n彼得·勃鲁盖尔1568年所作的《巴别塔》
那时天下人的口音语言一样,于是在平原上他们商量建起一座通天的塔来。
耶和华见人如此,晓得今后将不再有他们做不成的事了,就下去变乱了他们的语言,又使他们彼此分散在世上。
——《圣经·创世纪》
1905电影网专稿 这座传说中造就了世上不同语言和种族的通天高塔,又名巴别塔(“巴别”即“变乱”的意思)。
16世纪荷兰尼德兰画派巨匠彼得·勃鲁盖尔曾多次以“巴别塔”为题材进行创作,其笔下“巴别塔”的魅力主要不在于它的主题,而在于其完美的细节,逼真的写实和恢宏的气势。
400多年后,墨西哥导演亚利桑德罗·冈萨雷斯·伊纳里多将“巴别塔”的故事,搬上了银幕。
该片荣获了戛纳导演大奖在内的多项大奖和无数提名,讲述了一个涉及四个不同国家不同家庭的连锁人生。
在被战火摧残得像贫民窟的摩洛哥、灯火璀璨奢靡现代的东京、动感奔放混乱野性的墨西哥,以及繁华到缺少陪伴的圣地亚哥。四个国家四座城市的短短11天,发生了几尽浓缩了这世上所有的不幸,而所有的不幸几乎源于沟通的不畅。
从此,每一个人成为一个国家,布满了疆界和关卡;从此,每个人成为一颗星尘,来不及理解和应答。
因妻子饮弹自杀而去非洲打猎愈伤的日本男子(役所广司饰),将那把难以直面的猎枪赠送给摩洛哥的老导游。
这位老导游将猎枪卖给了同在摩洛哥的牧羊人,于是,这杆枪成为了两个儿子驱赶豺狼的武器。彼时两个小家伙还不明白,自己手里的武器意味着什么。
同样在拥有着卡萨布兰卡的摩洛哥,一对美国夫妇来沙漠中旅行,尝试令痛失爱子的婚姻死灰复燃。
不同于《卡萨布兰卡》的那句话“世界上有那么多的城镇,城镇中有那么多的酒馆,她却走进了我的”,这一次,轮到凯特·布兰切特饰演的美国女人说:世界上有那么多大巴,大巴上有那么多座位,他却打中了我的。
这颗少年玩闹时打出的流弹,击中了美国夫妇所在大巴,击穿了妻子的左肩。在远离都市的荒漠,大巴只能前往年轻导游所在的村庄,在等待救护车前来救援的同时,找仅有的一位兽医草草缝了针。
尽管与美国夫妇同车的乘客,扔下他们二人自顾自开走了旅游大巴,但在这生离死别的患难里,夫妻二人不再尴尬于向对方吐露心声,他们互相抱歉,垂泪亲吻,请求着对方的原谅。爱到尽头,情归此处。
随着布拉德·皮特饰演的丈夫通过亲友向美国大使馆的请求救援,枪击事件上升到国际事件,定性为恐怖主义袭击,并造成了美国与摩洛哥的局势紧张和救援的阻塞。
与此同时在遥远的新宿,日本男子的聋哑女儿(菊地凛子饰)遭遇了裁判的误判后,再次受到了搭讪少年的歧视。
于是,一心想要得到爱的她开始了自我放逐之旅,先是勾引牙医,被赶出了诊室。
回到家躺在沙发上看电视的她,看到有新闻说起发生在摩纳哥的枪击事件,一抬手便厌烦的转了台。
接下来,心绪飘零的她,被初识的少年以威士忌送服迷幻药,在红蓝光影的舞厅中,笑容绽放到了极致。
然而,那个自己中意的男孩吻了最好的朋友。她白玉般的面孔闪过无声的阴霾,好似水莲凋落在沉暗的湖畔。
最后,少女向前来调查枪支事件的年轻警察裸露了她的身体,一具瘦弱、可怜、叹息的身体,露出的是孤寂,是发泄,也是哀戚。
此时调查枪击案件的摩洛哥警方,锁定了少年一家,在追捕过程中,弟弟在警方的鸣枪警告中,反击击中了警察,而自己的哥哥也被警察击毙。悔恨的他举手投降,只想让自己的哥哥获救。
而终于盼来的美国医疗直升机,也将美国夫妇送到了大医院救助。在等待妻子手术的过程中,丈夫听见远在美国的孩子的声音,激动得泣不成声。
而负责照顾他们孩子的墨西哥保姆,却因为要参加儿子的婚礼,不得不让侄子前来带他们越境回家,边参加婚礼边照顾他们。
一切似乎都在掌握中。然而,在酒醉返程的夜里,他们却遭到边境警盘查,被疑为拐带幼儿。
在惊吓中,三人仓皇逃遁,却又在旱热的荆棘中彼此失散。
尽管最后分别得到救助,但被永久驱逐出境的保姆问起失散的孩子们,边境警察却对这个从小照顾孩子的保姆说,这与你无关。
从此以后,和从前无关的不光是这位可怜的墨西哥大妈,还有那个少年不识愁滋味的,摩洛哥少年。
所幸,中枪的美国妻子和他的丈夫旧情重燃,并最终平安出院,继续着和两个孩子的陪伴。
所幸,晚归回家后找不到女儿开始忧心忡忡的日本父亲,终于在阳台上发现了如午夜般静默的赤身含泪的女儿。
在新宿的夜空下,遍布高楼大厦的都市如黑绸缎镶满珠宝,璀璨流丽。无言的少女扑进父亲的怀里,一口气哭出了十几年的委屈。
之后镜头越拉越远,让这一扇窗,成为了万家灯火中普普通通的一个,遥远、陌生,却又柔情、温暖,好像融化在了大地的星辰之中。
无需语言,拥抱和眼泪终于让人们逃离了“巴别塔”。
正如在片尾,导演冈萨雷斯打出的那句温暖的字幕:谨以此片,献给我的孩子——无尽黑夜中最耀眼的光芒。
[1905电影网]独家原创稿件,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