挺感人的一部片子. 讲法国殖民越南结束前二三十年的历史. 最为感动的,是那个越南公主,不远千里追男主,是个性格坚强的女人,最后变成了一个坚定的共 产党人. 印象中这种女猛追男的荧幕故事,有情深深雨蒙蒙,还有些一时想不起来了. 电影翻拍自同名小说,以倒叙的方式,由外婆向外甥讲述他的生世来历. 外婆在电影中不是一个好人,一生未婚,比起爱情,她更在乎自己的橡胶园事业,她还抽鸦片. 男主是外甥的老爸,既是外婆的养女婿,又是外婆的情夫,可见法国人比较乱伦,人家也不介意. 越南公主是外婆的养女,对男主一见钟情. 男主确实长的很帅,由《巴赫曼先生和他的学生》的男主角饰演. 男主也不是一个好人,最后因为出卖共 产党被枪杀. 电影最后结尾,外甥在外婆的带领下,去见自己的亲生母亲,即越南公主,她领导了革命胜利,但却失去了所有亲人,儿子最后也不认她4.4/10,和预期的还是差太多,人物塑造上主要两位女性角色的塑造是失败的. 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在于想要的东西太多导致剧作太散. 还有更要命的一点是几乎所有角色在关键时刻的人物动机和心理变化都是编剧在强行转折而没和人物性格去匹配,比如:根据章宇角色的人物性格判断,他几乎不可能留下,他和任素汐的情感完全也是架空的,还有大头喜欢的那个女生,前一秒还和五十岁老男人上床,下一秒就被打动的要结婚了?陈建斌和他的女儿,他女儿和他的小男友,小男友和他的父亲,这些人物关系和人物转变都是上一秒这样下一秒突然大反转这种强行转变的,所以诸如此类的太多情节转折和人物心理转变都是无法说服我的. 对这种结构和形式以及类似主题毫无新意的电影真的免疫了,且视听语言也很一般. 其实我觉得编剧本身就对底层人带着滤镜的. 优点在于演员选的还行. 在施塔特阿伦多夫这个有着复杂的排斥和融合外国人历史的德国城市,和蔼可亲的教师迪特·巴赫曼帮助他的学生们体会家的感觉. 这些学生年龄在12到14岁之间,来自12个不同的国家,有些人还没有完全掌握德语. 在退休之前,教师希望激发这些未来公民对不同工作领域、主题、文化和生活方式的好奇心. 该片的摄影师Reinhold Vorschneider在学生时代就结识了迪特·巴赫曼,后来导演玛利亚·施佩特在Reinhold Vorschneider的介绍下也结识了巴赫曼,当时的巴赫曼还是一位艺术家,后来巴赫曼搬去了施塔特阿伦多夫. 施塔特阿伦多夫是德国黑森州的一座小城,在这座小城里和周边几乎什么都没有. 在二战期间,施塔特阿伦多夫被纳粹选做军火工厂基地,主要是出于交通的考虑,二战期间因为劳工聚集,施塔特阿伦多夫有大约一万七千多住户,隔壁的集中营里还有一千犹太人. 由于战后的废墟需要修缮,因而当地开始引进劳工,所以从20世纪三十年代起,移民潮就在当地开始了;另一方面,战时也需要很多劳动力,加大生产军备物资. 因而,在施塔特阿伦多夫可以看到不同时期、来自不同国家的各种移民. 由于导演玛利亚·施佩特认识巴赫曼,她也常常去拜访施塔特阿伦多夫,并且去了巴赫曼执教的学校. 到达学校后,她发现学校里学生的多样性非常惊人,能非常好地反应施塔特阿伦多夫这个地方和移民的历史,于是决定在学校中拍摄一部电影. 一开始,她并不打算拍摄一部纪录片,而是打算和学校里两个十五岁的学生拍一部关于初恋的故事,但这个项目最终由于各种原因无疾而终. 在筹备这个没有拍出来的故事时,她在学校中呆了大概一两年的时间,和巴赫曼执教班级的学生,乃至学校中的每个人都相当熟悉. 之后,她便改变拍摄方向做纪录片,拍摄时,她一直把焦点放在巴赫曼的学生身上,整个拍摄素材的时间大概从2017年1月到6月结束. 原始拍摄素材大概有200多个小时,她又花费了三年多时间进行剪辑,剪出来的第一个版本,超过20多个小时;接着,她剪出了一个8小时的版本,并开始确定了影片最终大概的雏形;后来,她又剪出了一个5小时的版本,最终达到成片的3个多小时. 由于剪辑的周期过于漫长,前期拿到的资金早就被她用完,之后她只能花自己的钱做影片的后期工作. 制片人玛利亚·施佩特执行制片人 Brigit Mulders导演玛利亚·施佩特编剧玛利亚·施佩特、Reinhold Vorschneider剪辑玛利亚·施佩特摄影Reinhold Vorschneider声音设计Adrian Baumeister、尼克拉斯·卡默滕斯音响 Oliver Göbel制作公司Madonnen Film(德国)主创团队参考资料来源:时间奖方奖项获奖方结果2021年第71届柏林国际电影节主竞赛单元-金熊奖最佳影片《巴赫曼先生和他的学生》入围主竞赛单元-银熊奖评审团奖获奖第45届香港国际电影节纪录片竞赛-火鸟大奖最佳纪录片获奖2022年《纽约时报》2022年度十佳电影《巴赫曼先生和他的学生》入选国家/地区上映日期、细节德国2021年3月5日(柏林国际电影节)中国香港2021年4月5日(香港国际电影节)中国香港2021年4月11日(香港国际电影节)德国2021年6月17日(柏林国际电影节)德国2021年6月18日(柏林国际电影节)德国2021年6月20日(柏林国际电影节)中国2021年6月(上海国际电影节)剧照(5张)《巴赫曼先生和他的学生》是一部简单真诚、充满着人性之光的电影,有效而精准的剪辑使得整个叙事的构建并不显得过分冗长,因而成功地创造出了一种可浸入的“时间性”,抒情有度且不陷幼稚煽情,也许它稍有些过于齐整和“漂亮”,但又在客观性上完成了一次有效的平衡. 它尤以适合那些假以理想主义之期许,实则好知骛远的空谈者和轻浮“拷问者”,巴赫曼先生为他们句句不离口的类似于“你能为这个时代做什么?/这个时代令你不适吗?”式样的问题提供了一个也许最基础但却最有效的回答:不要做这个时代的“十三幺”. (澎湃新闻评).
《少年的你》:巨兽对决,震撼视听
文本上,本片或许可被视为当代日本人在私人与社会规范间的拉锯战,女性反抗成为社会规范形象,试图维持私人空间,而男性在来自社...
《哪吒之魔童降世》:一镜到底,战争残酷
该片究竟说了个啥?是讲抗争没有用,女主认命吧?貌似导演就是想倾诉这种无奈感!可是这种无奈生活中比比皆是,不需要照搬到大荧...
《寄生虫》:皇后乐队,音乐传奇
说实话,本片的观感并不好,说是文艺片吧,有些太过轻佻;说是剧情片吧,有些太过意像;说是励志片吧,也就浮光掠影一小段。比起...
《误杀》:高空对决,英雄归来
做为首部长片处女作,导演真的是成功了,从電影开始我们就跟着電影叙事镜头,在紧张的故事背景里挖掘女孩子的感情心路:原来我们...
《疯狂的外星人》:高空对决,英雄归来
复仇最终回到自己身上,孩子死前以为父亲是强奸犯,于是被父亲改造出来的文特森也终于杀死了父亲。画面很美,但你又具体说不出来...
《哪吒之魔童降世》:阶级冲突,黑色幽默
没看过原版,知道故事梗概,但即便如此也大大削弱了观影乐趣,毕竟多层反转靠的就是意料之外带来的乐趣。不得不说,整个故事设置...
《少年的你》独立电影:揭秘娜塔莎的过去与未来
乍一看,无论是选材还是表现形式,本片基本符合了电影节的艺术尿性,只是不知为什么,总感觉哪里不对。一是开篇就犯下了一个剪辑...
《误杀》:皇后乐队,音乐传奇
7/10。亲情缺失、教育制度的黑暗是儿童电影的不二主题,母亲戴着斗笠的形象仅出现过阿明的画和茶妹的语言描述,没有闪回重现...
《寄生虫》:詹姆斯·邦德的终极任务
不知道为什么大家的评价这么低?真是不理解。这分明是一部很不错的动画电影。故事节奏紧凑,人物性格鲜明而各有成长,绝对称得上...
《疯狂的外星人》:种族隔离,友情之旅
关于这个片子的名字,翻译成激战柏林未必是最合适的,其实翻译成操蛋的柏琳似乎更好,演绎了一个女大学生由单纯可爱逐步蜕变,经...
《哪吒之魔童降世》:多元宇宙的蜘蛛侠集结
“熬不成捞饭熬成粥,谈不成恋爱交朋友”。作为一个老家地域划分属于陕南,地理位置挨着关中的陕西人,我们那的方言与影片里里面...
《少年的你》后传:英雄们的全新征程
8/10。铃木清顺充分运用建筑道具倒塌的技术构成视觉震撼,在一场戏中戏,松崎坐在舞台前欣赏儿童即兴演出的歌舞伎,戏中再现...
《疯狂的外星人》:探索宇宙深处的未知奥秘
画面夏日秋意,配乐清新明媚,双姝秀丽可人。故事前半节奏明快,后半缓慢拖曳,一小时半的电影像看了两个小时。床戏点到即止,实...
《寄生虫》:巨兽对决,震撼视听
4/10。除了那个走道上移动的镜头,无数单点透视的平面对称构图消解了建筑的空间感,想通过隐藏的叙述将建筑学概论与子辈对长...
《误杀》:种族隔离,友情之旅
班雅明做不到的夢想,終於由高達來完成,不用拍攝任何影像,從戲院內尋找影迷回憶,引經據典,電視上的新聞、網絡平民影像在他手...
《哪吒之魔童降世》:一镜到底,战争残酷
本来看简介以为是怪兽灾难片,越看越不对劲,结果是一个摄影师在异国带一个女人回国然后两人在途中莫名其妙产生感情的爱情片?怪...
《少年的你》:史诗级巨兽对决
终于看到一部经得起思考的后文革反思之作,现实、情感的根基都十分牢固,在女性代际关系这个话题中无展开但有深入,主题的提炼因...
《寄生虫》:高空对决,英雄归来
从片名到开篇各种无节操无下限的开着性玩笑,我一度以为这是一部中国版的《寄生虫》,没想到画风很快就变成了热血的男生女生斗法...
《疯狂的外星人》:多元宇宙的蜘蛛侠集结
这部电影自然流畅,仿佛在讲电影和世界、城市、人类一样本质都是流动着的,整部电影流动感非常强,但是它的三个定格镜头却十分厉...
《误杀》:詹姆斯·邦德的最终章
不知道为什么大家的评价这么低?真是不理解。这分明是一部很不错的动画电影。故事节奏紧凑,人物性格鲜明而各有成长,绝对称得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