胥吏流品虽低,但他们对当时政治影响却很大。近代政治界中最有名的所谓“绍兴师爷”,也不是清代才有,早在元明时代已有了。他们的势力,早已布满在全国。明代有一位理学先生陈几亭,他有一位朋友到绍兴去当知县;他写一篇文章送行,大意说:“天下治乱在六部,而六部的胥吏完全是绍兴人。这些绍兴人虽在中央政府办文案,但他们的父兄都还在绍兴。希望你到绍兴后,多能注意教化他们的家庭。把胥吏的父兄教化好,将来他们就可以教化胥吏。胥吏变好了,天下就治。所以绍兴是天下治乱的根本。”陈几亭这番话,实在不能说没有他的道理。历史上的事情,有些摆在桌子面上,有些则隐藏在桌子底下。一般谈历史的,只注意桌子面上事,譬如宰相怎样,六部怎样;而没有注意到桌子底下一样有力量,一样有影响。直到晚清光绪年间,还有人这样说:“一切事情到了胥吏手里,铨选则可疾可迟,处分则可轻可重,财赋则可侵可化,典礼则可举可废,人命则可出可入,讼狱则可大可小,工程则可增可减。”大抵中国政治界里胥吏所经管的,不外此七项,即铨选、处分、财赋、典礼、人命、狱讼与工程。其实政事之大者,在当时也只此七项。胥吏则是此七项的专业人,传统的专门家。他们是职业政治家而擅有专门知识的。但当时官场又看不起这些人。这些人也自认流品卑污,因此不知自好,遂尽量的舞弊作恶。我们都知道,旧官场查覆公事,有说“事出有因,查无实据”的,也有说“查无实据,事出有因”的。照前面报,就轻;照后面报,就重。这些都由胥吏上下其手。明、清两代的地方行政官,大都是管官的,不是管事的;事都交给师爷,由胥吏去办。这种师爷,各衙门都有,上下相混,四面八方相勾结。而管官的官却从科举出身,那里懂得这些事?一个真想做事的官,一到衙门,至少须三四个月或一年半载,才把衙门里详细情形弄懂了;而一辈胥吏就不免起来反对他,暗中作梗。这种情形,从明代起,以前是没有的。而直到清代,这种趋势,日甚一日。其误在于分出官、吏流品之清浊。在上面流动的叫“清流”,在下面沉淀的是“浊流”。只要一行作吏,沉淀人油流,再也不要想翻身,再也爬不上。
相关影视:完美儿媳泰剧免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