玲珑当然不是任何建筑都必须具有的意趣。有时为了保证宏大的叙事结构与雄浑静穆的升华效应,还必须刻意摒除玲珑纤秀的笔触和凡俗琐屑的联想。北京的新建筑常常遭到苛评,摇头的多拊掌的少,或者让人觉得玲珑得失却了威严,或者让人觉得威严得失却了灵气。我想这恐怕也是因为北京有北京的难处,比如限高问题,为维护古都风貌,二环路内严格限高,二环路外逐环放宽高度,这样二环内的新建筑就只能往横宽上做文章,一栋栋仿佛“麦当劳”的“巨无霸”;而逐环放宽高度的结果,是鲜有发展商愿意自动放弃所容许的高度,结果逐步使整个北京城构成了一只“巨盆”。再比如,长安街很直,两侧建筑很难打破“排排坐,吃果果”的格局,加上相邻的建筑很可能属于不同的“根”,是在各不相干的情况下“栽”出来的,结果就出现了排列方式单调而互相又不能整合的弊病。这已经不是什么雄浑与玲珑的问题了,应该做专门的通盘研究。
§剔透
与“玲珑”相连属的审美考语是“剔透”。所谓“玲珑剔透”,常常首先用来形容中国园林里的叠石。叠石的材料最好是太湖石,其上品需符合“瘦、皱、透、漏”四个条件。中国传统建筑的廊檐栏柱,特别是室内的装饰性部件,也特别讲究玲珑剔透的美学效果。中国传统建筑大量使用木料,门窗几乎都是木质的;在南方,墙体可以单薄,瓦顶也可以不那么厚重;这都有利于出玲珑剔透的效果。当然宫室神坛和大型的寺观建筑可能在总体风格上排除玲珑剔透,以免显得轻薄儇佻;不过在细部上,也还是可能启用玲珑剔透的部件,北京紫禁城里那发生过许多泼天大事,可谓当年最严肃的政治空间,鼎鼎有名的养心殿,其内部设置就既有玲珑感,也有剔透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