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西文化与其他区域文化的交流还有一条重要途径,那就是人员往来,尤其是河西佛教发达,僧人西行东徙,也起到了文化交流的作用。如竺佛会、慧常、僧纯、智严、宝云等东下长安,特别是河西逗留了17年的鸠摩罗什到长安后译经35部294卷,使长安译事臻于极盛。贤护、法成、僧表、慧览、道法等前往蜀中,僧印前去江陵,于道邃、道挺、沮渠京声等来到江东。这些僧人不仅在长安、蜀中、江东弘扬佛法,从事译述,而且将河西文化也随之带到各地,成为广泛意义上的文化交流。
北魏灭北凉,统一北方后,河西学者中不少人徙于平城(今山西大同),河西文化也逐渐融于中原文化之中。
三、中原文化的复兴与兼容并蓄
十六国割据,使中原文化一度沉寂,文人学者或东渡江南,或避乱河西,促成了江东与河西文化的发达,逮至北魏统一北方,中原文化得以复兴,并且,融入了河西、代北诸文化因子,成为华夏文化的一大基石。
1.厚重质朴,渊综广博 与江东文化的清丽柔美、空灵飘逸之风相比,中原文化以其厚重质朴、渊综广博见长。文人儒士少受玄风影响,继续保持着两汉经学家的治学风格。反映在学术思想上,不太注重理论思辨,而常从治道出发,因此,出现了一批很有应用价值的学术研究成果。贾思勰的《齐民要术》总结和介绍了大量的生产经验和科技知识,成为一部农业百科全书,书中提到的不少经济观点和技术知识,直到今天还有借鉴的意义。郦道元的《水经注》以河道水系为纲,详细地记述了河流所经地区的地形、物产和地理沿革,以及当地的风土人情和名胜古迹,成为一部兼具自然地理、经济地理和历史地理的综合性著作。更重要的是,贾思勰和郦道元在写作过程中,都十分注重实地考察,获取第一手资料。这种治学风格及两部著作正好反映了中原文化的厚重质朴、渊综广博。反映在艺术领域上,魏碑用笔厚实,构字紧密,骨肉峻岩,以质朴遒劲为主,方严端正为尚。绘画风格粗犷朴素,出现了完全以色和面代替墨和线的技法。北齐著名画家曹仲达所画人物身体稠迭,衣服紧窄,犹如刚从水中出来一样,从而有“曹衣出水”的美誉,与“吴带当风”相提并论,在中国美术史留下了重要的一页。